行業(yè)動態(tài)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yè)動態(tài) >>
關于印發(fā)《襄陽市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試行)》的通知
閱讀次數(shù):46 發(fā)布時間:2025年09月27日各有關單位:
為提升我市住宅品質,加快“好房子”建設,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環(huán)境的向往,我局組織編制了《襄陽市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試行)》,現(xiàn)予以發(fā)布,請結合實際情況參照執(zhí)行。
襄陽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2025年9月20日
襄陽市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
(試行)
襄陽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2025年9月
前 言
為深入貫徹《湖北省推進“好房子”建設工作方案》,全面提升我市住宅建設品質,襄陽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組織相關單位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多年來我市住宅建設經驗,廣泛聽取行業(yè)專家以及相關主管部門、開發(fā)企業(yè)、設計企業(yè)等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了《襄陽市住宅品質提升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
《導則》共分10章,主要內容包括:總則、基本規(guī)定、規(guī)劃布局、建筑設計、結構設計、給排水設計、電氣設計、暖通設計、智能化設計、室外環(huán)境設計。
《導則》由襄陽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負責指導實施,并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導則》在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建議,請及時反饋至襄陽市住房與城市更新局(電話:0710-3222157),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
主編單位:襄陽市住房與城市更新局
襄陽市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
編制人員:陳義運 王海峰 劉望德 楊 博 陳俊平 武嬌戎 李瑞琪 張 旭 王 欣?逯 雙 韓 宇 王曉杰
目 錄
1 總 則
2 基本規(guī)定
3 規(guī)劃布局
4 建筑設計
4.1 公共空間
4.2 套內空間
4.3 地下室
5 結構設計
6 給排水設計
7 電氣設計
8 暖通設計
9 智能化設計
10 室外環(huán)境設計
引用標準名錄
1 總則
1.1為提升我市住宅品質,貫徹“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建設方針,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滿足人民群眾對好房子的期待,推動襄陽市住宅工程建設品質提升,促進房地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結合襄陽實際情況制定本導則。
1.2 本導則適用于襄陽市新建商品住宅項目的建筑設計。新建保障性住房、安置房和改擴建既有住宅可參照執(zhí)行。
1.3 除遵循本導則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yè)和地方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2 基本規(guī)定
2.1住宅建筑應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建材,綠色建材應用比例不宜低于10%,并優(yōu)先選用本地生產的綠色建材產品。
2.2鼓勵采用 BIM 技術,推進 BIM 技術在住宅建設全壽命周期的應用。
2.3結合襄陽夏熱冬冷氣候特點,鼓勵采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及高星級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2.4住宅建筑外墻應優(yōu)先采用保溫結構一體化技術或保溫裝飾板外墻保溫系統(tǒng)。
2.5生活熱水、電力及空調等供給側應充分考慮可再生能源應用??稍偕茉磻孟到y(tǒng)應與建筑統(tǒng)一規(guī)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
2.6 住宅小區(qū)應對室外空間、地下及地上公共部位進行標識系統(tǒng)設計,對導向、無障礙、消防安全、人防等標識系統(tǒng)進行整體規(guī)劃和一體化設計。
2.7 小區(qū)無障礙建設應符合《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guī)范》GB55019及《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的要求。小區(qū)道路、公共綠地、主要室外活動場地、供居民使用的配套公共設施主要出入口、住宅的首層出入口、門廳、電梯廳、地下車庫等應設置連通的無障礙通道。
2.8小區(qū)應合理配置公共安全、建筑設備管理、信息設施等智慧化基礎設施,充分利用數(shù)字化等先進技術,有效聯(lián)通建筑、小區(qū)、社區(qū)、城區(qū)等層級的有關信息。
2.9 二類高層住宅建筑耐火等級不宜低于一級,多層住宅建筑耐火等級不宜低于二級。
2.10住宅室內應具備良好的隔聲性能,主要功能房間室內的噪聲值應符合《建筑環(huán)境通用規(guī)范》GB 55016以及《住宅項目規(guī)范》GB55038的相關要求。通過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以及竣工驗收檢測,確保建筑交付時隔聲性能達標。
2.11同一批次或同一類型住宅,其公共區(qū)域裝飾面層材料應統(tǒng)一。
2.12 住宅工程應進行分戶驗收,確保交付質量、明確質量責任、提升用戶滿意度、強化過程控制。
2.13 住宅交付時應提供住宅質量合格證、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住宅使用說明書。
3 規(guī)劃布局
3.1住宅小區(qū)總平面交通流線設計應安全便捷,宜做到人、車分流。小區(qū)機動車道路應考慮出租、搬家、快遞、急救、垃圾清運等不同車輛的動線,動線應與消防道路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減少對小區(qū)的干擾,保障老人和兒童活動的安全性。搬家、急救等車輛應可到達每個單元出入口。
3.2小區(qū)宜有兩個車行出入口與城市道路連接。主入口外宜設緩沖空間,預留快遞車位、訪客車位。
3.3 小區(qū)宜結合配套商業(yè)建筑、出入口大堂、地庫或風雨連廊、單元大堂等打造無風雨歸家流線。
3.4住宅小區(qū)中為周邊提供配套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用房宜相對集中對外布置,發(fā)揮整合效應。
3.5居住小區(qū)架空層應明確使用功能,與居住小區(qū)同步交付使用。
3.6居住小區(qū)規(guī)劃應滿足海綿城市設計規(guī)范相關要求,在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綠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同時,通過設置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生態(tài)滯留池等設施,促進雨水的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自然收集和再利用,增強對雨水的消納功能,推動綠色生態(tài)型居住小區(qū)建設。
3.7居住小區(qū)應加強對古樹、大樹及名貴樹種的保護,原則上要求原地保護。
3.8為有效防止外部市政道路雨水在暴雨期間倒灌進入住宅小區(qū),小區(qū)主要出入口處(包括車行出入口及人行主入口)的場地設計標高,宜高于該出入口處相鄰市政道路邊緣的設計標高。最小高差不宜小于0.30m。
4 建筑設計
4.1 公共空間
4.1.1配套社區(qū)服務設施建筑層高不宜低于3.5m。地下室車庫凈高不宜低于2.4m。首層主樓投影外大堂凈高不宜小于3.3m;主樓投影內大堂凈高不宜小于2.6m、地下大堂凈高不宜小于3.3m,電梯廳凈高不宜小于2.6m。
4.1.2住宅架空層層高不宜小于3.9m。
4.1.3 住宅入戶大廳及通道宜寬敞明亮,宜設置采光窗以保證其使用舒適性。
4.1.4住宅單元出入口、架空層出入口處應有雨篷等防墜落安全防護措施,雨篷挑出長度不宜小于1.2m,且應牢固耐久,并應滿足建筑結構及其他相應的安全性要求。
4.1.5住宅設有公共連廊及內天井時,連廊應采取排水及防結冰措施,保證每層連廊采光通風的均好性,不應因樓層連廊造型等原因影響連廊及天井內側房間的通風采光。
4.1.6設置公共電梯的住宅,每居住單元應至少設置 1 部擔架電梯;當居住單元的兩部公共電梯分組布置且聯(lián)系不便時,兩部電梯均宜設置為無障礙電梯兼擔架電梯。
4.1.7生活水泵房、發(fā)電機房、通風機房(不包含排煙機房、加壓送風機房)、雨水回用機房等會產生噪聲、振動的設備用房,不宜直接設置在住宅起居室、臥室的上一層、下一層,或與它們貼鄰。
4.1.8臨空的陽臺、內外廊、上人屋面和室外樓梯,周邊應設置防護欄桿,欄桿凈高不應低于1.2m,當?shù)酌嬗懈叨炔淮笥?.45m的可登踏面時,應從可登踏面的頂面起算。
4.1.9住宅空調室外機位設計應滿足《分體式空調器室外機設置技術標準》DB42/T 1332的相關規(guī)定。機位設置不宜與室內機安裝位置間隔過遠,應便于安裝和檢修,且嚴禁設置在無窗墻面。室外機應固定在專用平臺板上,該平臺板的設計工作年限應與主體結構相同,并與主體結構可靠連接。室外機排風不應吹向陽臺內側,也不應直接吹向對面臥室、起居室的窗口和陽臺??照{冷凝水應進行有組織排放。
4.1.10住宅電梯廳及公區(qū)入戶走廊的墻地面宜采用瓷磚、石材等可擦洗、耐磨損的飾面材料。
4.1.11有人活動的地面的防滑等級和防滑措施應符合《建筑地面工程防滑技術規(guī)程》JGJ/T 331 相關規(guī)定。
4.2 套內空間
4.2.1 鼓勵住宅套型設計從建筑全壽命周期考慮,功能合理、動靜分區(qū)。在滿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時,應兼顧后期改造的可能性。
4.2.2住宅層高不應低于3.0m。戶型建筑面積大于160.0㎡或設有地暖、管道式新風、集中式中央空調系統(tǒng)的住宅,層高不宜低于3.1m。
4.2.3入戶門洞口尺寸不宜小于1100mm(寬)×2300mm(高);入戶門宜向外開啟,且不應影響樓梯、走廊及其他住戶的疏散,不應影響消火栓的使用,不應遮擋電梯門和電梯按鈕;相鄰戶門并列布置時,門扇間最小凈距離不宜小于400mm;相鄰戶門為L型布置時,門扇開啟過程中最小凈距離不宜小于600mm。
(圖4.2.3)
4.2.4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門的通行凈寬應滿足無障礙通行要求,不宜小于800mm。
4.2.5獨立入戶玄關的通行凈寬不宜小于1.2m,安裝收納柜位置有效深度不宜小于350mm。戶門邊收納柜一側宜至少預留400mm門垛。
4.2.6臥室布局及尺寸設置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每套住宅宜至少設置1間雙人臥室或兼起居的臥室。
2.臥室使用面積應與套型建筑面積相匹配,套型面積大于140㎡時,其中單人臥室的短邊凈寬不宜小于2.4m,雙人臥室的短邊凈寬不宜小于3.2m。
4.2.7起居室(廳)使用面積與套型建筑面積相匹配,其中短邊凈寬度不宜小于3.0m,其中布置家具的墻面直線長度不宜小于3.0m,面積宜大于 24㎡。
4.2.8電梯井道不應與臥室緊鄰布置。住宅套內“書房”“健身房”“活 動室”等類似功能名稱的使用面積大于7.0㎡的獨立房間,不宜緊鄰電梯布置。當本套型已有三個及以上不貼鄰電梯布置的臥室時,不受以上要求限制。
4.2.9衛(wèi)生間應具備自然通風和采光條件,應采取防反味措施。
4.2.10緊鄰城市交通干線兩側的住宅,居住空間的外門窗宜采用中空夾膠或三玻兩腔等隔聲性能良好的外窗。
4.2.11住宅封閉陽臺窗宜按節(jié)能窗設置,不宜采用單層玻璃窗。
4.2.12住宅分戶墻宜采用厚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墻或隔聲性能好的實體墻。
4.3 地下室
4.3.1地下停車庫出入口(出、入兩個方向)不宜垂直正對住戶外窗。
4.3.2地下停車庫出入口和坡道上方宜設雨篷,材質應選用低噪聲材料或采取可降低雨滴噪聲的降噪措施。
4.3.3地下車庫出入口地面的坡道外端應設置防水反坡,防水反坡高度不應小于150mm。出入口和坡道底端應設置截水溝和耐輪壓溝蓋板。出入口應安裝智能防淹裝置、防淹門或防汛擋板,擋水高度不應小于 0.8m。
4.3.4車位設計考慮車門開啟,車位縱向側面設有墻、柱等障礙物時,車與縱向墻的凈距不宜小于600mm。
(圖4.3.4)
4.3.5無障礙停車位應在地下車庫入戶大堂出入口就近設置。
4.3.6地下車庫地面應采用耐磨、抗碾壓、防滲透及防滑的地坪材料。
4.3.7地下車庫集水坑、潛污泵出水管、管線閥門及消火栓布置不應影響車行及車位使用,集水坑井蓋宜采用輕質鋼構載重型密閉井蓋。地下車庫非出入口處排水溝不應穿越主要車行道,并應采用降噪蓋板。
4.3.8地下室宜采用采光天窗、下沉庭院或導光管等措施改善采光、通風環(huán)境,打造綠色陽光車庫。
5 結構設計
5.1住宅的結構設計工作年限不應低于50年,主體結構宜按100年進行耐久性設計。
5.2應采用靈活可變的空間布局,承重構件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后期房間合并和分離的可能性。
5.3住宅戶內功能房間現(xiàn)澆樓板厚度: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部分板厚不宜小于100mm,其余部分板厚不宜小于120mm。
6 給排水設計
6.1小區(qū)室外排水管網接入市政排水管網處,應采用管頂平接方式。防止市政管網水體倒灌。
6.2生活給水管應采用薄壁不銹鋼管、內襯不銹鋼管、金屬塑料復合管、塑料給水管等優(yōu)質管材;熱水管應采用薄壁不銹鋼管、塑料熱水管等優(yōu)質管材。
6.3建筑屋面雨水應做有組織排水,雨水立管應設于單元公共區(qū)域或建筑外立面陰角處。
6.4 屋面雨水斗與天溝、檐溝的連接處應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確保無滲漏現(xiàn)象,雨水斗必須配備導流罩及壓板。
6.5 管道井內給水管宜采取防結露、防凍裂保溫措施。
6.6住宅建筑的分戶水表宜具備遠傳功能。
6.7衛(wèi)生間的排水支管應采用同層排水進行布置。
6.8普通電梯基坑底部宜設置排水措施。
7 電氣設計
7.1公共部位的配電裝置及設備控制箱宜設置于專用的配電間或設備控制間內,箱體應設鎖。
7.2電梯廳照明采用延時自熄的節(jié)能控制方式時,至少應設置一盞采用非延時自熄的照明燈。
7.3分戶墻兩側的設備位置應錯開,安裝時不應直接穿透墻體。
7.4住宅首層大堂宜設置單獨回路的緊急救護電源插座及信息發(fā)布電源插座,并應設置明顯標識。
7.5采用無機房電梯時,電梯配電電源箱不宜明露在電梯廳內。
8 暖通設計
8.1 所有衛(wèi)生間均宜預留機械通風的安裝條件。
8.2 廚房共用排氣道應采用能夠防止各層回流的定型產品,并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風道內壁宜設不銹鋼內襯。
8.3 住宅商業(yè)服務網點設置餐飲功能時,廚房油煙應經凈化及除異味處理,首選高空排放,當在商業(yè)服務網點屋頂排放時,排放口離住宅門、窗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
8.4電梯轎廂內宜設置通風設施及冷暖空調。
9 智能化設計
9.1小區(qū)宜設置智慧物業(yè)管理平臺,宜具備物業(yè)服務、繳費、停車管理、家務、小區(qū)安防、智能家居、環(huán)境衛(wèi)生、維修管理、投票表決、事務公開等功能,滿足居民“一鍵直達,在線服務”需求,并宜預留連接全屋設備維修、養(yǎng)老托育等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政務服務平臺的數(shù)據(jù)接口。
9.2小區(qū)應實現(xiàn)移動通信信號全覆蓋,應增強電梯轎廂、地下空間、樓梯間、機房、衛(wèi)生間等區(qū)域的信號強度。
9.3居住區(qū)出入口、單元大堂應設置非接觸門禁系統(tǒng)。
9.4 居住區(qū)主入口、主要道路、老年人和兒童活動場所、樓座單元(包括室外及地下車庫進入樓座單元入口、單元大堂、電梯轎廂)等關鍵部位,宜設置高清數(shù)字視頻監(jiān)控,居住區(qū)周界宜設置攝像機或電子圍欄等防護設施。居住區(qū)內宜設置防高空拋物視頻監(jiān)控。
9.5 住宅電梯宜安裝電動自行車感應裝置,觸發(fā)后電梯停止運行,并將電子信號推送到物業(yè)服務中心。
9.6 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宜設置具有熱成像感溫火災探測功能的攝像機。充電車位應配置自動斷電保護裝置。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布置原則應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 50016及《湖北省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疑難問題技術指南》相關要求。
9.7 設置燃氣探測器的住宅戶內廚房,除滿足就地報警外,宜將報警信號傳送到小區(qū)值班室或消防控制室。
10 室外環(huán)境設計
10.1鼓勵采用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墻面垂直綠化等多種方式,形成多層次的小區(qū)綠化景觀。
10.2管井、管溝(室外消火栓及消防水泵接合器除外)、檢查井等設施宜做隱蔽性處理,且檢查井宜盡量避免布置在住戶主要歸家動線的道路上。
10.3室外照明系統(tǒng)應采用節(jié)能燈具,并合理布置,避免光污染。照明亮度應滿足安全和使用需求,同時兼顧美觀效果,符合《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T 50034 的規(guī)定。